Home
Flashcards
Preview
药理学 pharmki
Home
Get App
Take Quiz
Create
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膜的性质、面积
膜两侧浓度差
药物的跨膜转运包括哪两项?
被动转运
载体介导的转运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简单扩散的影响
脂溶性
,
脂溶性越大,药物越易透过膜
解离度
,
解离度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
药物的分子大小
,
分子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
极性
药物解离度对被动转运的影响
一般认为只有非解离型的药物才能跨膜转运。
常用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其解离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药物自身的解离常数pKa和溶液的pH值。
什么是简单扩散
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
什么是药物
药物指能
影响
机体
生理
、
生化
和
病理过程
,用以
预防
、
诊断
、
治疗疾病
和
计划生育
的化学物质。
被动转运分为哪两类
简单扩散
滤过
被动转运指:
被动转运指药物从
高浓度一侧
向
低浓度一侧
扩散转运的过程。
被动转运的主要动力
膜两侧的浓度差
被动转运的特点
不需要载体
不耗能
无饱和性
药物间无竞争抑制现象
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停止
载体介导的转运包括:
主动转运
异化扩散
膜泡运输
主动转运:药物以
载体
及
需要能量
的形式所进行的
跨膜
运动,与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
无关,可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
主动转运:药物以
载体
及
需要能量
的形式所进行的
跨膜
运动,与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
无关,可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征
逆浓度差的转运
,
不依赖膜两侧浓度差
需借助特殊载体
,
消耗能量
有饱和现象
,
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
易化扩散,是借助
膜内特殊载体
的一种转运方式
易化扩散,是借助
膜内特殊载体
的一种转运方式
易化扩散还起到一种
屏障
作用,不让
有毒物质
进入细胞
易化扩散还起到一种
屏障
作用,不让
有毒物质
进入细胞
膜泡运输
物质在
细胞内转运过程
中,都
由膜所包围
,故称膜泡运输。
膜泡运输分类
内吞作用
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
通过
细胞表面内陷
,由
质膜
把
环境物质
包围成
小泡
,再
脱离质膜
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如从鼻黏膜给脑垂体后叶粉剂。
外排作用
细胞内的
细胞质小泡
同
质膜
融合
,把其所含物质
排出
细胞。
如神经递质的释放。
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可用
米氏方程
来描述。
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可用
米氏方程
来描述。
依他尼酸与尿酸,在肾小管分泌上的
竞争性抑制
,可造成应用依他尼酸导致
痛风
的不良反应。
依他尼酸与尿酸,在肾小管分泌上的
竞争性抑制
,可造成应用依他尼酸导致
痛风
的不良反应。
主动转运常见类型
药物在肾小管的排泄过程、
Na
+
,K
+
-ATP酶(钠泵)、
Ca
2+
,Mg
2+
-ATP酶(钙泵)、
质子泵(氢泵)、
儿茶酚胺再摄取的胺泵
易化扩散常见类型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内、
维生素B
12
经胃肠道吸收、
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等。
药物的吸收
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从
给药
部位进入
血液循环
的转运过程。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从
给药
部位进入
血液循环
的转运过程。
多数药物按
简单扩散物理
机制进入体内。
多数药物按
简单扩散物理
机制进入体内。
药物的吸收
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
速率
和
程度
描述。
述。
药物的吸收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
速率
和
程度
描述。
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主要取决于:
药物本身的
理化性质
,
给药途径
、
剂型
。
机体对药物吸收也产生影响。
影响吸收的理化性质
脂溶性
解离度
分子量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溶出度
影响药物吸收的机体因素
胃肠道的pH
胃排空
肠蠕动性
吸收面积大小
吸收部位的血流量
口服给药的优点
安全、方便和经济
口服给药的缺点
吸收缓慢,影响因素较多,有时会改变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口服给药吸收方式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是通过被动转运吸收。
脂溶性的非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
胃: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弱酸性
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但
对酸不稳定
的药物可能分解失活。
胃: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弱酸性
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但
对酸不稳定
的药物可能分解失活。
肠道:营养成分及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原因:
具有较大
,
药物在肠
、
血流丰富
等。因此,药物吸收以肠道为主。
肠道:营养成分及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原因:
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
,
药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
、
血流丰富等
。因此,药物吸收以肠道为主。
影响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
首过消除
胃肠蠕动
食物
首过消除
(
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随血流经
门静脉
进入
肝脏
,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有些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在
胃肠道
或
肝脏
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
减少
。
首过消除: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随血流经
门静脉
进入
肝脏
,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有些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在
胃肠道
或
肝脏
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
减少
。
具有
明显的首过消除
的药物
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丙咪嗪、吗啡、维拉帕米及氯丙嗪
胃排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延缓,
有利
一些
碱性药物
在胃中的溶解,会促进其进入肠道吸收;某些
酸性药物
则
相反
,
如丙胺太林延缓胃排空,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减慢。
肠蠕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适当,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蠕动加快,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或有特殊转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
肠衣剂型:能保护某些药物
免受酸性环
,还能防止
对胃的刺激
。
肠衣剂型:能保护某些药物
免受酸性环境破坏
,还能防止
对胃的刺激
。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的影响不一。
延缓吸收
促进吸收
食物延缓吸收的药物有
利福平
、
异烟肼
、
左旋多巴
地高辛
等药物
(食物纤维与之结合,使其吸收减缓)
。
四环素
(能与食物中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如Ca
2+
、Mg
2+
、Al
3+
等,延缓吸收)
。
食物促进吸收的药物有
呋喃妥因
灰黄霉素
(脂肪抑制胃排空,增加其在胃中的溶解时间,促进吸收)
。
不宜采用口服给药的情况:
对胃肠道刺激性大,或首过消除较强
(如硝酸甘油单次通过肝脏即有90%被代谢)
。
病人昏迷不醒或不能吞咽
。
在胃肠道不易吸收,或在胃肠道的酸碱环境中易被破坏
(如青霉素)
。
必须注射给药,才能达到预期疗效
(如口服硫酸镁只能引起腹泻,如需解痉和镇静必须注射给药)
。
舌下给药的吸收途径
舌下给药→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静脉→上腔静脉
舌下给药的特点:
吸收较迅速
,
吸收面积小,但血流丰富
。
避免肝脏的首过消除
,
对某些药物特别有意义
。
直肠给药的吸收途径
直肠给药→痔上、痔中和痔下静脉→血液循环。
直肠给药的特点:
药物容易吸收:
吸收面积不大,血流量较为丰富
。
缺点
吸收不规则、不完全
有些药物对直肠黏膜有刺激。
存在肝脏首过消除的可能性,
(痔上静脉→经过肝脏→血液循环,程度低于口服给药)
。
直肠给药的应用
当病人处于非清醒状态、出现呕吐,尤其是儿童不宜口服时
注射给药的特点
吸收迅速完全。
用药不方便,费用较高。
注射给药的方式
静脉给药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动脉内注射和鞘内注射等
静脉给药的方式
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静脉给药的特点
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
,
生物利用度完全,没有吸收过程
。
易产生不良反应
:
药物可在血浆和组织中迅速达到高浓度,给药速度必须严格控制
。
静脉给药的应用
胃肠道吸收差,在胃肠道不稳定的药物
(如胰岛素)
危急、昏迷而不能口服的病人
刺激性的溶液,只能静脉注射。
因为血管壁相对不敏感,缓慢注射药物可被血液稀释。
油性赋形剂中
的药物、沉淀
血液成分
或溶解
红细胞
的药物,不宜用静脉给药。
油性赋形剂中
的药物、沉淀
血液成分
或溶解
红细胞
的药物,不宜用静脉给药。
肌肉注射的特点:
水溶性
药物肌肉注射吸收快。
肌肉注射的特点:
水溶性药物
肌肉注射吸收快。
影响肌肉注射吸收速率的有:
注射部位的血流速率。
性别
剂型
溶解度
肌肉注射吸收速率取决于:
注射部位的
血流速率
。
但可采用局部热敷、按摩或运动等调整到某种程度。例如在大腿肌肉注射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强于在臂部或腹壁注射,尤其在奔跑时,可显著增加大腿的血流,引起血糖的急速下降。
一般而言,三角肌或股外肌注射比臀大肌吸收
快
。
一般而言,三角肌或股外肌注射比臀大肌吸收
快
。
注射在臀大肌时,药物的吸收,女性较男性
慢
。
注射在臀大肌时,药物的吸收,女性较男性
慢
。
抗生素为油溶液或混悬在不同的其他赋形剂中,肌肉注射吸收
很慢
,也比较
恒定
。
抗生素为油溶液或混悬在不同的其他赋形剂中,肌肉注射吸收
很慢
,也比较
恒定
。
药物溶解度低,沉积在注射部位,造成难以吸收或吸收缓慢。比如
盐酸氯氮卓
肌肉注射吸收很慢甚至无效;缓释癸氟哌啶醇,缓慢从肌肉组织扩散,产生
持久的精神抑制
作用。
药物溶解度低,沉积在注射部位,造成难以吸收或吸收缓慢。比如
盐酸氯氮卓
肌肉注射吸收很慢甚至无效;缓释癸氟哌啶醇,缓慢从肌肉组织扩散,产生
持久的精神抑制
作用。
皮下注射特点:
吸收缓慢,较为恒定,可维持稳定的药效。
可以延缓皮下注射吸收的因素
混悬剂
:
如胰岛素,比可溶性制剂吸收慢
。
掺入血管收缩剂
:
如给予微量肾上腺素,可延迟吸收
。
固体剂型植入皮下
:
如有些激素(如左炔诺孕酮),吸收可达数周或数月
。
皮下注射适用于
对组织没
的药物。
皮下注射适用于
对组织没有刺激性
的药物。
脊髓麻醉或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有时将药物直接注射进脊髓的
蛛网膜下隙
。
脊髓麻醉或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有时将药物直接注射进脊髓的
蛛网膜下隙
。
吸入给药途径:
肺上皮细胞或呼吸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入给药特点:
起效速度快,
与静脉注射相当
。
肺的表面积大。
可避免首过消除。
尤其适合肺部疾病。
吸入给药缺点
药物剂量难以控制
会对肺上皮产生刺激
吸入给药的应用:
气体、挥发性药物(如吸入性麻醉药),药物溶液雾化,分散在空气中的微细气体或固体颗粒。
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可用于治疗
支气管哮喘
。
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可用于治疗
支气管哮喘
。
较大雾粒的喷雾剂,用于
鼻咽部
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
祛痰
、
通鼻塞
等。
较大雾粒的喷雾剂,用于
鼻咽部
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
祛痰
、
通鼻塞
等。
肺吸收也是
毒品
和
环境污染物
的重要吸收途径。
肺吸收也是
毒品
和
环境污染物
的重要吸收途径。
鼻腔给药途径:
药物→鼻腔黏膜丰富的绒毛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鼻腔中的黏液、纤毛→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
鼻腔给药特点
避免首过消除。
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迅速吸收;
大分子药物,借助吸收促进剂作用,也能达到有效生物利用度。
偏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者不宜使用口服制剂的患者,可采用
舒马曲坦
和
佐米曲坦
鼻喷剂。
偏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者不宜使用口服制剂的患者,可采用
舒马曲坦
和
佐米曲坦
鼻喷剂。
骨质疏松症,采用
降钙素鼻腔
喷雾剂。
骨质疏松症,采用
降钙素鼻腔喷雾剂
。
糖尿病尿崩症,
去氨加压素
鼻腔给药。
糖尿病尿崩症,
去氨加压素
鼻腔给药。
被滥用的药物或毒品,如
可卡因
,通过鼻腔吸食摄取。
被滥用的药物或毒品,如
可卡因
,通过鼻腔吸食摄取。
局部给药特点
可避免首过消除,对免疫反应不敏感,适合于多肽类药物给药。眼结膜囊内用药。
局部给药缺点
药物有刺激性,
会引起流泪,会损伤眼组织
。
药物易流失,停留时间短。
停留时间长的药物会影响视力,
如眼药膏
。
经皮给药:赋形剂敷于皮肤上,待
药物溶出
即可进入表皮。
经皮给药:赋形剂敷于皮肤上,待
药物溶出
即可进入表皮。
经皮给药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
用药的面积。
药物的脂溶性。
给药部位皮肤的物理特性,
完整皮肤吸收差;擦伤、烧伤或赤裸皮肤的药物吸收迅速。
缓释药物制剂,通常采用
透皮贴剂
,如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镇痛药物芬太尼。
缓释药物制剂,通常采用
透皮贴剂
,如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镇痛药物芬太尼。
脂溶性高的杀虫剂可通过
皮肤吸收
,可导致中毒。
脂溶性高的杀虫剂可通过
皮肤吸收
,可导致中毒。
Author
telcontar
ID
75435
Card Set
药理学 pharmki
Description
药代动力学知识 药物吸收
Updated
2011-03-28T15:41:50Z
Show Answers
Home
Flashcards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