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Flashcards
Preview
院感习题 填空
Home
Get App
Take Quiz
Create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
沙门菌
、
大肠杆菌
、
溶血性链球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为消毒合格。
沙门菌
大肠杆菌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源性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染源有:①
患者
;②
带菌者
。
患者
带菌者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
医院感染病例
、
消毒灭菌效果监
、
环境卫生
三个方面。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
WHO认为监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减少
医院感染
和由此所造成的
损失
。
WHO认为监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减少
医院感染
和由此所造成的
损失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包括
收集
、
分
和
利用
。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包括
收集资料
、
分析资料
和
利用资料
。
按照医院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其分为如下三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①
高度危险
。②
中度危险
。③
低度危险
。
按照医院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其分为如下三类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①
高度危险性物品
。②
中度危险性物品
。③
低度危险性物品
。
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内容包括
空
、
物
、
医务
。
医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内容包括
空气
、
物体表面
、
医务人员手
。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
灭菌
。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
20 cfu
;不得检出
致病微
。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
灭菌
。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
20 cfu/ml
;不得检出
致病微生物
。
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主要有
全面综合性
、
目标性监
、
靶位
。目前开展的
目标
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主要有
全面综合性监测
、
目标性监测
、
靶位监测
。目前开展的
目标性
监测。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样面积:被采面积<100cm
2
,取
全部表
;采样面积≥100cm
2
,取
100
。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样面积:被采面积<100cm
2
,取
全部表面
;采样面积≥100cm
2
,取
100 cm
2
。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新员工岗前院感的知识培训不得少于
3学时
学时,在职医务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
4学时
学时。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新员工岗前院感的知识培训不得少于
3
学时,在职医务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
4
学时。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包括
空气隔离
、
飞沫隔离
、
接触隔离
。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包括
空气隔离
、
飞沫隔离
、
接触隔离
。
最常用的手消毒剂有
75%乙
、
0.5%碘
、
洗必泰
。
最常用的手消毒剂有
75%乙醇
、
0.5%碘伏
、
洗必泰-醇
。
艾滋病的诊断包括HIV感染的诊断与艾滋病的诊断。在诊断时必须遵循“及早、
全面
、
动态
、
谨慎
、
咨询
和保密”的原则。
艾滋病的诊断包括HIV感染的诊断与艾滋病的诊断。在诊断时必须遵循“及早、
全面
、
动态
、
谨慎
、
咨询
和保密”的原则。
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
48 h
后发生者属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至发病时间超过该感染
平均潜伏期
者为医院感染。
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
48h
后发生者属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为入院至发病时间超过该感染
平均潜伏期
者为医院感染。
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
一切微生物
的过程。
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
一切微生物
的过程。
凡是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
灭菌
法,务使其灭菌指数达到
10
6
。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
消毒
即可。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
高水平消毒
。
凡是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
灭菌
法,务使其灭菌指数达到
10
6
。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
消毒
即可。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
高水平消毒
。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的,一是要
保护消毒物
,二是使消毒方法
易于发挥
。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的,一是要
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
,二是使消毒方法
易于发挥作用
。
朊毒体是
疯牛病
的病原体,也是人
克-雅病
的病原体。
朊毒体是
疯牛病
的病原体,也是人
克-雅病
的病原体。
用于配置透析的水(即反渗水)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200
cfu/ml;不得检出
致病性微生物
。
用于配置透析的水(即反渗水)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200
cfu/ml;不得检出
致病性微生物
。
进行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时应注意:测定时电压应稳定在
220V±5V
,温度保持在
200C-250C
,相对湿度
60%-70%
。
进行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时应注意:测定时电压应稳定在
220V±5V
,温度保持在
200C-250C
,相对湿度
60%-70%
。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
缓冲
区,有必需的
隔离用物
;个别传染病还要有特殊的负压通风,每小时至少换气
6
次,空气排出要过滤。感染
同一微生物
的患者可同住一室,婴幼儿患者同一呼吸道疾病可同住一室。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
缓冲
区,有必需的
隔离用物
;个别传染病还要有特殊的负压通风,每小时至少换气
6
次,空气排出要过滤。感染
同一微生物
的患者可同住一室,婴幼儿患者同一呼吸道疾病可同住一室。
抗菌药物联合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有: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抗菌药物
不能控制
、需要长期用药又
易产生耐
。
抗菌药物联合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有: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抗菌药物
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需要长期用药又
易产生耐药性者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损伤细
、
抑制细菌的蛋
、
抑制细菌细胞的核酸合成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
抑制细菌细胞的核酸合成
抗菌药物联合疗法的机理为:序贯阻断作用、
细菌细胞膜结合
、
胞壁或细胞
、酶抑制剂的使用。
抗菌药物联合疗法的机理为:序贯阻断作用、
细菌细胞膜结合点的改变
、
胞壁或细胞膜的渗透性的改变
、酶抑制剂的使用。
危重病人的感染的特点有:免疫功能低下;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机会增多,感染机会也增多,
多脏器功能障碍
、
常为混合感染
。
危重病人的感染的特点有:免疫功能低下;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机会增多,感染机会也增多,
多脏器功能障碍
、
常为混合感染
。
预防风湿热宜选用
长效青霉素
。
预防风湿热宜选用
长效青霉素
。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宜选用
磺胺嘧啶或复
。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宜选用
磺胺嘧啶或复方新诺明
。
评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的主要指标有两个
有无指征应用
和
选用抗菌药物的
。
评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的主要指标有两个
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和
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最常病原菌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最常病原菌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最常见病原菌为
草绿色链
。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最常见病原菌为
草绿色链球菌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菌为
肺炎链球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菌为
肺炎链球菌
。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最常见菌为
金黄色葡萄
。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最常见菌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
抗菌谱是指:
药物的抗菌范围
。
抗菌谱是指:
药物的抗菌范围
。
抗菌活性是指
药物的抑菌和杀菌能力
。
抗菌活性是指
药物的抑菌和杀菌能力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
克拉维酸
、
舒巴坦
和
他唑巴坦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
克拉维酸
、
舒巴坦
和
他唑巴坦
。
青霉素必须临用前配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
效价降低
和
诱发过敏
。
青霉素必须临用前配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
效价降低
和
诱发过敏
。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有关二级医院的医院感染标准: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97%
;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100%
;医院感染率
≤8%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0.5%
。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有关二级医院的医院感染标准: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97%
;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100%
;医院感染率
≤8%
;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
≤0.5%
。
人类感染
H5N1
、
H9N2
、
H7N7
称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须按
甲类
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人类感染
H5N1
、
H9N2
、
H7N7
称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须按
甲类
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
高水平法
,要求消毒指数达到
10
3
以上,即对试验微生物的杀灭率
≥99.90%
,对自然污染的微生物杀灭率
≥90%
。
凡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
高水平法
,要求消毒指数达到
10
3
以上,即对试验微生物的杀灭率
≥99.90%
,对自然污染的微生物杀灭率
≥90%
。
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幅度强度
≥90uw/cm2
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70uw/cm2
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
≥180uw/cm2
为合格。
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幅度强度
≥90uw/cm
2
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70uw/cm
2
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
≥180uw/cm
2
为合格。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
三级
,即
一级暴露
、
二级暴露
、
三级暴露
。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
三级
,即
一级暴露
、
二级暴露
、
三级暴露
。
医院发现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时,应当于
12小时
内向所在地
县级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医院发现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时,应当于
12小时
内向所在地
县级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
甲类传染病
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
乙类
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
甲类传染病
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
乙类
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自
2009年10月1日
起施行。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自
2009年10月1日
起施行。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例
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例
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在
2小时
内上报至卫生部。
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在
2小时
内上报至卫生部。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应当于
24小时
内上报至卫生部。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应当于
24小时
内上报至卫生部。
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包括: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
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包括: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
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中,应当使用
手套
,必要时使用
隔离衣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
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中,应当使用
手套
,必要时使用
隔离衣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
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
清洁和消毒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
物体表面
、
设备设施表面
,应当
每天
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
清洁和消毒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
物体表面
、
设备设施表面
,应当
每天
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
单间隔离
,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
在同一房间
。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
单间隔离
,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
在同一房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 、
分类管理
、
依靠科学
、
依靠群众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方针, 、
分类管理
、
依靠科学
、
依靠群众
。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在
48小时
内向所在地 县级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在
48小时
内向所在地 县级 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
3人以上
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高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
24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
3人以上
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高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
24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株、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前应当
就 地 消 毒
。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株、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前应当
就 地 消 毒
。
医院临床科室应建立由
科主任、护士长
及本科室
兼职监控医生、护士
组成的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医院临床科室应建立由
科主任、护士长
及本科室
兼职监控医生、护士
组成的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新诊疗技术的
、
各种侵袭
、
住院时
、
长期应用广
、
慢性基础疾尿
。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
各种侵袭性操作
住院时间长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感染同时存在,报告时仅报告
下呼吸道感染
。表浅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同时存在,仅报告
深部切口感染
。
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感染同时存在,报告时仅报告
下呼吸道感染
。表浅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同时存在,仅报告
深部切口感染
。
进入人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医疗用品和器材属
高度危险性物品
,必须
灭菌
。
进入人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医疗用品和器材属
高度危险性物品
,必须
灭菌
。
感染性废物应置
黄色塑料袋内
,损伤性废弃物应置
防渗漏、耐刺
容器内密封运送,送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
感染性废物应置
黄色塑料袋内
,损伤性废弃物应置
防渗漏、耐刺
容器内密封运送,送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
医院垃圾分为:
生活垃圾
、
医疗垃圾类
。医疗废物分为:
感染性废物
、
损伤性废物
、
病理性废物
、
药物性废物
、
化学性废物
医院垃圾分为:
生活垃圾
、
医疗垃圾类
。医疗废物分为:
感染性废物
、
损伤性废物
、
病理性废物
、
药物性废物
、
化学性废物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应当有
明显的警示
,在每个包装、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
产生单位
、
产生日期
、
类别
、
及需要的
。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应当有
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在每个包装、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
产生单位
、
产生日期
、
类别
、
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
各科室应当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弃物的
来源
、
种类
、
重量或数量
、
交接时间
、
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
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
3
年。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转让、买卖
医疗废物。
各科室应当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弃物的
来源
、
种类
、
重量或数量
、
交接时间
、
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
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
3
年。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转让、买卖
医疗废物。
感染或携带有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病人的隔离措施中规定,连续
3个
标本,每个间隔
>24h
, 均未培养出
MRSA
,方可解除隔离。
感染或携带有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病人的隔离措施中规定,连续
3个
标本,每个间隔
>24h
, 均未培养出
MRSA
,方可解除隔离。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
分室安置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
大于0.8m
。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
分室安置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
大于0.8m
。
Ⅰ、Ⅱ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
≤5cf
。
Ⅰ、Ⅱ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
≤5cfu/cm
2
。
飞沫传播隔离的疾病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隔离距离在
1m
以上。
飞沫传播隔离的疾病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隔离距离在
1m
以上。
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不超过
7公斤
敷料包不超过
5公斤
。
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不超过
7公斤
敷料包不超过
5公斤
。
灭菌包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30cm×30c
。
灭菌包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30cm×30cm×25cm
。
无菌物品存放距地面高度
20cm-25cm
,离墙
5cm-10cm
,距天花板
50cm
。
无菌物品存放距地面高度
20cm-25cm
,离墙
5cm-10cm
,距天花板
50cm
。
医用1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
1个月
。使用1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有效期为
6个月
。
医用1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
1个月
。使用1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有效期为
6个月
。
常见的医院感染诊断是
呼吸道感
、
手术部位
胃肠道感染
、
泌尿道
、
皮肤软组织
、
血液感染
。
呼吸道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胃肠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血液感染。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
洗手
、
卫生手消毒
和
外科手消毒
的总称。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
洗手
、
卫生手消毒
和
外科手消毒
的总称。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分别为
5cfu/cm
2
和
10cfu/cm
2
。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分别为
5cfu/cm
2
和
10cfu/cm
2
。
隔离是:
采用各种方法、
。
隔离是: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隔离预防是
防止感染因子从患者或
。
隔离预防是 防止感染因子从患者或带菌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分
表浅手术切
、
深部手术
、
器官或腔隙感
。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器官或腔隙感染
呼吸道感染分为
上呼吸道感
、
下呼吸道感
、
胸膜腔感染
。
上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胸膜腔感染
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即可诊断为
下呼吸道感染
。
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即可临床诊断为
感染性腹泻
。
感染性腹泻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 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即可临床诊断为
泌尿道感染
。
泌尿道感染
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
≥96℅
,医院感染现患率
≤10﹪
,外科1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1.5﹪
。
医院感染现患调查实查率
≥96℅
,医院感染现患率
≤10﹪
,外科1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1.5﹪
。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
0.5~2小时
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0.5~2小时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
或失血量大
>1500 ml
,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
或失血量大
>1500 ml
,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Author
telcontar
ID
72517
Card Set
院感习题 填空
Description
院感习题 填空
Updated
2011-03-13T12:22:56Z
Show Answers
Home
Flashcards
Preview